你知道吗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
在房县藏着一项始于唐朝的木雕绝技
无需复杂器械
仅凭一把木锤、一把刻刀
再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谭氏木雕” 传承人谭荣志的巧手
展开剩余80%就能让寻常木料化身灵动艺术品
这项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
每一刀都藏着时光的故事
木槌与刻刀在木料间灵活游走,原本平凡无奇的木头渐渐显露出生气。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房县科技馆旁的谭荣志工作室小院,花草的芬芳与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院中,年近八十的谭荣志正蹲身专注雕刻,木槌与刻刀在木料间灵活游走,木屑纷飞间,原本平凡无奇的木头渐渐显露出灵动生气。“每件作品都要经历构思、画图、打胚、精修、打磨、抛光、上蜡等环节,每一步都得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
《五龙棒圣》(部分)。
作为“谭氏木雕”第十二代传承人,谭荣志与木雕结缘已60年。他介绍,祖上多以木匠为业,曾多次参与房县唐代遗存建筑的维修工作,期间研究并总结了皇家建筑的雕刻技艺与修复方法,这对“谭氏木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4年,谭荣志随父母到房县军店区马尾公社观音堂村劳动,负责用大板斧依线砍去木材多余部分。这项工作极为艰辛,一天下来,他的手掌布满血泡,双臂酸痛难忍,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并逐渐掌握了锛、凿、斧、锯的使用技巧。
后来参与古建筑维修时,谭荣志接触到木雕窗棂等工艺,深刻意识到这些老物件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此,他对木雕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古旧木雕情有独钟。每见到雕花物件,他总会用尺子仔细测量尺寸,再用铅笔临摹下来。仅用一年时间,他便积累了一本厚厚的画稿,这些画稿为他后来制作木雕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木为纸、刻刀为笔,潜心创作。
为更好地弘扬“谭氏木雕”,谭荣志将目光投向同属皇家建筑体系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集各种雕刻技艺之大成,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学习木雕技艺的绝佳范本。”自1980年起,他先后九次登临武当山,或观摩探宝,或临摹写生。玄岳门五龙盘绕的石雕牌坊、皇经堂金龙环护的匾额、磨针井明代壁画……他都潜心观摩学习。在此过程中,他细细品味圆雕、浮雕、透雕、镂雕的精湛刀法,深入体会形意妙合、兼工带写的武当神韵,为“谭氏木雕”注入了新的艺术灵感。
谭荣志展示与徒弟黄先华共同完成的木雕作
品“五龙
捧
圣”。
边学边悟,融会贯通间,谭荣志将皇家建筑的精美宏伟与鄂西北传统木雕的粗犷质朴巧妙融合,以这种创新重塑了“谭氏木雕”的精髓。1980年至1983年,他创作的木雕作品连续4年参加湖北省二轻局举办的全省工艺美术品展评比,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各国;1983年,他的“真武祖师”“东方朔”“刘海戏蟾”等木雕作品被外国藏家购买收藏;1984年,其作品“筷子头上雕八仙”获评“湖北省优质产品”,并入选人民大会堂国宴专用筷。自1980年至今,谭荣志已创作五大系列、三大类别木雕作品一百余件,其中二十余件斩获各类奖项。数十年来,他始终刀耕不休、思索不停,每逢闲暇便在工作室潜心雕琢,打造出众多木雕精品。
谭荣志指导关门弟子黄先华创作木雕作品。
“这件‘五龙棒圣’龙头拐杖,是历时40年、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力作,完整见证了‘谭氏木雕’的发展与传承脉络。”谭荣志手持一根精美绝伦的木雕拐杖,向记者娓娓道来创作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神农架林区寻得一棵造型奇特的珍珠黄杨木,因未想好雕刻方案,便将其珍藏家中。后来,他在武当山研学期间获得灵感,回家后取出珍藏的黄杨杖坯,用笔依循木料形态,勾勒出祖师、飞龙与彩云的关联位置。自1982年起,他开始对杖坯打大样,创作中遵循“猎其奇,取其異,因形施艺”的原则:遇钉节便顺势保留为龙爪,遇屈弯则凸显作龙身,兼工带写、刚柔并济。随着年事渐高,他视力日渐衰退,便指导关门弟子黄先华参与龙须、龙鳞及云纹的细节雕刻。师徒二人历经多次构思修改,终于在2022年完成了这件作品。专家评价其“粗犷古拙显威武,精雕细刻见灵秀”,实为集“谭氏木雕”技艺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木雕是个体力活,如今师父年纪大了,我会接过他的衣钵,将这项技艺传承好、发扬好。”“谭氏木雕”县级传承人黄先华语气坚定地说。
从青丝到白发
谭荣志始终以木为纸、以刀为笔
把匠心与热爱刻进每一件作品
而这份匠心
终将在更多人手中
传承
续写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
发布于:北京市富邦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